颁奖典礼
在这次比赛中,同学们积极响应,用优秀的文笔展现其纵情山水、畅游诗词、身处科技浪潮的哲思和感悟;也用广博的视野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深刻理解。
统战部朱部长为大家讲解了大赛奖品的制作初心,希望同学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品朗诵前,王欣月老师对隋东阳同学耐心指导,消解紧张情绪,并为他加油鼓励。
隋东阳同学作品的报幕词一如他的作品: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有一种生命,叫诗歌。红尘滚滚已逝千年,心尖残留点点思念。念起诗圣长歌以叹,忆来李仙飘飘而散,翻掀诗文由衷说赞,吟诵佳句心田甚蓝。诗歌,可以冶情操,可以腹经纶,可以让我们看到苏轼对“大江东去”的忧愤,感受到李清照“风鹏正举”的飒爽。作为“晔晔如扶桑”的当代青年,我们当怀“一点浩然气”,将诗歌之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风,复诵于时代之歌中。
颁奖典礼
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陈校长上台领奖。同时,我校隋东阳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的栽培和王欣月老师的悉心教导,在此次大赛中他的作品《诗过二三目,身越万重山》荣获三等奖。
「 合影留念 」
隋东阳作品欣赏
诗过二三目,身越万重山
南皮县张之洞学校
高三七班 隋东阳
历史悠悠,星辰闪耀,山河日月,书就华章。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题笔斥墨,书就了中华文化千年之繁荣兴衰。提笔之间,浓缩了多少中华文化的精华;斥墨之余,又将续写多少辉煌。万幸得以生盛世,窥出自揽千百世,今而观世而三目,如赴千载万山故。
师有情,汇灵魂,古人思绪万千,将千情万感注入笔墨,绘写了诗歌不朽的灵魂。
古今多少才人以诗传景,化诗结情。前有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一句赞叹“大唐之秀”--杨玉环,后有清高廉洁之绅士--苏轼。面对昏暗无道的朝廷,高声吟啸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因为天下危难,国运衰微,杜甫纵使“漂泊流浪田野间”,也不忘贫苦布衣,仍高歌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纵使跌落低谷,我们要借苏轼“一点浩然气”,朝着赵兰昕指引的方向“敢挽桑弓射玉衡。”诗歌之灵魂显现者,不在乎知情,而在乎通情、共情、并最终得以生情。
诗有境,源自然。自然是诗歌创作源泉之所在,无数才人立足自然,营造意境,佳作才得以千载长存,经久不衰。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要著成千古之绝唱,必须要与自然为友,融入自然,同自然“同频共振”,坚持自然作为创作之基的地位。因为自然同诗歌交相融合,所以大千才子,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时,不会简而言之:美哉!壮哉!而是像杜甫一样,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赞叹荒野湍流;像白居易一样,享受着“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的生活;像王维一样,行走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间。自然是诗歌之基,也为诗歌创造营造了无穷无尽的意境,脱离自然之诗歌即如蛙中池鱼、水中旱冰,显于一时,终不得存。
诗有道,教万生。诗歌所蕴含之道理,是前人精神的聚合,亦是后人追寻之楷模。
诗中所道,传承千古,熠熠生辉。张九龄告诉我们,要不骄不躁,坦然于世,纵使“岁华空冉冉”,也要“心曲且悠悠”,诗歌更启示着我们“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久久为公,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告诫我们,应珍惜时光,珍重芳华,岁月不待人,白发催人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身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更应坚定理想信念,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以浩荡青年之浪花,投国汪洋。
我曾大步迈向诗和远方,却没能追上古人的步伐,也没能留住岁月无痕。其实我并非追寻古人之月,而是为了探寻诗歌之风,文化之才,去探寻中华民族永不凋零的诗词文化风采。而这些风采也将使我“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承千年诗风,越万山崔巍。
通过这一系列的特别活动,将会以饱满的热情表达感谢,也将使每一位深刻体会到情谊的珍贵。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起铭记教师的辛勤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